中國城市應該如何治理黑臭水體?
來源: 未知 發布日期: 2022-09-16 17:02
中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目前人均水資源量為2200m³左右,約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8%,很多水體變為黑臭水體無法應用又使缺水問題加劇。黑臭水體治理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一河一策、因地制宜。
黑臭水體主要成因在于岸上的點源及面源污染,即黑臭的現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此外則是水體水環境容量有所下降。
黑臭水體的形成機理中,直接原因是有機物污染。水體發黑是由于鐵、錳等金屬元素與水體中的硫離子形成硫化物并吸附于懸浮顆粒上所造成的;水體發臭是由于有機物腐敗分解,外加溶解氧不足,產生無機的氨、硫化氫,有機的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醚等惡臭物質,黑與臭同步發生。歸根結底,水體黑臭的根本原因是污染物含量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
要解決黑臭水體治理的問題,需要全流域、系統化治理理念引領頂層規劃設計,多措并舉,一河一策,綜合治理。
首先,樹立科學的黑臭水體治水理念。以“兩山”理論為指導,從過去的理論突破向實踐推進,采用多種方法、技術、措施,將“黑水”逐漸變為“綠水”,讓“綠水”常綠或更綠。
第二,建立健全配套的立法體系。進一步完善排污權交易法律制度。如合理控制城市各條河道的排污量,鼓勵同河道沿岸企業相互間的水權交易等。
第三,全面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
• 優化用水結構,強化水資源稅的調節作用。擴大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城市,對高爾夫球場、洗車等特種行業用水適當從高征稅,以有效抑制不合理用水。適當賦予地方政府管理權,使其能夠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政策。
• 全面推行河長制管理模式。以“河長制”為依托,建立“河長智”,實現“河長治”。建立能給河長提供技術決策的由行業專家組成的智囊團。將科學家最新治水科研成果,通過企業家轉化成產品,用于河道的長效治理。
• 強化“多級聯動、一龍管水”的職能體系。新成立的生態環境保護部水管理上職能增強,避免了責權不分的現象,基本扭轉了九龍治水的局面。
• 建立和完善激勵政策和機制。變限制發展為引導發展。引導企業清潔生產,盡可能使工廠產生的污染物吃干榨凈、近零排放;發展循環經濟、生態農業。將限制、關停的產業引向綠色生產方向,淘汰落后技術,發展綠色技術和工藝。
• 進一步加快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以改善水環境質量。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雨水管控和綜合利用,以及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有無黑臭水體是決定試點城市驗收時能否通過的硬指標,因此推動海綿城市建設能夠有效推進黑臭水體治理。